松德路徐公館

Residential.台北

找到信仰與記憶的歸屬

這是一間位於台北信義區SC鋼骨住宅,曾是屋主童年住所,擁有許多美好的回憶。多年旅外生活後,他們決定回到這裡,延續家記憶並展開生活新的篇章。 對屋主而言,家不僅是一個居所,更是凝聚情感與信仰的場所。再次重新整理這個具有意義的居所,正是讓自然、藝術與永續在空間中生根,使老屋在新生活裡再現風華。

流線格局、細膩材質重構空間秩序

老屋原有的方正格局,劃分客廳、餐廳與玄關區域,令視覺顯得侷促,且屋主主提及曾在Zaha Hadid設計的Morpheus酒店中體驗自由流暢的空間感,設計團隊從此出發,大膽打破限制,以雙平行斜軸線重新梳理動線,讓入口至公領域之間更開闊通透,天花透過三個高低錯落的矩形圓弧,將樑體與設備巧妙隱沒於設計語境中,營造如河流般自然延展的律動。

在材質上,以低彩度的白與灰作為基調,搭配直拼實木木皮,透過材質、漆紋理與光線變化,呈現細膩的「溫柔白」。隨著光影流轉,選用特殊漆的主牆展現出不同白色的豐富表情,夜幕時分,配合天花高低層次訂製的崁燈光源柔和不刺眼,並可調整角度讓藝術主牆更為奪目,主臥走廊及客廳餐桌下方增設導引照明,則讓夜晚行走更為安心。

公私領域的優雅平衡

翻修的核心是公領域的展開:一進門,方型中島與長桌成為空間重心,呼應屋主夫妻熱愛接待朋友與教友的日常,這裡既是備餐檯,也是交流聚會的場所,最多可容納六到八人圍坐談笑;中島檯面以義大利水磨石製作,線條俐落蘊含優雅質韻,下方整合餐具收納,讓功能與美感兼具,旁側的Mini Bar,搭配皮革鋪面抽板與訂製金屬勃根第酒杯架,細膩呈現生活品味。

客廳挑選當代幾何語彙的茶几,圓柱形轉化東方意象的現代古典,結合餐廳餐桌現代桌腳,塑造出雅致而溫潤的氣質;而書房獨立於客廳一隅,面向山景,為屋主保留安靜、不受干擾的工作環境,適合國際視訊會議;私領域則強調安定與舒適:主臥以中島式收納櫃分隔睡眠與更衣機能,保持通透感的同時兼具大量收納;多功能房則預留為女兒房或作為瑜珈、健身彈性使用,回應不同的生活需求;旋入浴室,承襲飯店式規格[京國8] ,雙面盆、獨立浴缸與全自動設備一應俱全,牆面磁磚以帶肌理的天然石材感營造度假感;廚房則保留中式料理的熱炒功能,讓日常餐桌能延續家的味道。

聚會與畫作,勾勒家的日常

午後陽光自三面採光的窗景灑落,照亮客廳與餐廳,讓空間顯得開放而明亮。朋友來訪時,笑聲與禱告聲在弧形天花的流線下自然迴盪。夜晚燈光轉換成柔和的層次照明,帶出藝品與家具的不同表情,讓場域既安靜又充滿故事感。

德國新萊比錫畫派藝術家的作品陳設於入戶主牆,其特色是將日常生活的景物以自然豐富的色彩創作,為「溫柔白」的空間抹上繽紛。屋主珍藏許多畫作,其中不少來自父親的油畫,牆面設計上特別保留大面積畫軌,讓作品能依照情境、心情或節日自由更換,當光線灑落在畫布上,色彩隨之變化,為日常增添藝術氛圍。

延續記憶的新生活

這場翻修不僅是住宅的改造,更是一次記憶與生活的延續,透過細緻的老屋翻新,延續屋主對家的記憶與情感,讓藝術與信仰在熟悉的建築與街區中展現新的表情。日常因此成為回憶的延伸載體,也為未來的居住開啟更多可能性。